中国建设银行王勇:升维风控能力 服务创新发展

2022-10-10  来源: 银行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王勇


由《银行家》杂志社主办的“2022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暨中国金融创新成果线上发布会”于2022年9月26日在北京举行,本届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以“数字化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振兴”为主题,聚焦数字化进程与实体产业振兴,邀请金融业业界权威专家和行业精英交流经验、分享智慧,共同探讨银行业如何用数字化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王勇出席论坛并发表了主旨演讲。


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大型商业银行更是如此。外部形势越是错综复杂,越是需要风险管理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业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风险管理能力要走在业务发展曲线之前,进一步实现能力升维,要从系统思维、客户思维、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深化全面主动智能的现代化风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

 

坚持系统思维,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提升风险管理的政治性

 

构建点、线、面、体、时空、系统六维系统思维框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单一风险事件和客户的风险点是风险管理的起点,风险管理必须聚焦具体事件,强化风险分析,在聚焦的过程中学会看它的上下游和关联关系,绘制风险传导路径图,此为风险管理的脉络线。由风险传导路径关注具体的行业和领域,形成由点及面、举一反三的分析研判,此为风险管理的面。多个风险面以及彼此的关联关系,形成了围绕风险点的有机整体,此为风险管理的体。观察经济体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不同风险状况及其变化,此为风险管理的时空维度。最后从宏观视角观察微观风险,系统性地观察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要识人所未见,坚持系统思维的方式,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重检前述六个维度的风险分析结论,跳出风险管风险,此为风险管理的六维空间。

 

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应对当前复杂严峻外部形势的根本之策。当前风险点、风险源、风险形态明显增多,各类风险相互交织,风险的传染性、关联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强,必须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要覆盖所有风险,将所有潜在风险、新型风险、突发风险事件都纳入风险管理的视野。同时,风险管理要覆盖所有业务,对银行的各类表内外业务,要站在金融体系的视角全面管理风险,打造总分行、境内外、母子公司、集团一体化的风险防控能力,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和穿透原则,加强集团内风险信息共享,确保风险管理不留死角。

 

坚持客户思维,主动服务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提升风险管理的人民性

 

一是从GDP收入法来认识风险管理主动服务市场主体的必然性。GDP收入法主要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反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回报。从微观上看,一个城市或一个经济体的GDP,应该等于它所辖的企业所创造的GDP的总和。风险管理要回归客户本源,强化客户中心理念,做好各类市场主体及其所在行业相关业务、关联主体等的风险识别和化解。在这一过程中,做好集团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既是给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必然要求。二是主动探索普惠金融、科技型企业、ESG相关企业等相关市场主体的商业可持续之路。三是提升客户风险的敏感性、前瞻性和响应速度。

 

坚持创新思维,推进智能风控升维工程,提升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一是风控创新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银行经营要以风控能力为边界,但这个边界不是僵化或固化的,管理者可以随着形势、目标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这要求风控走在业务发展曲线之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护城河。要具备这一能力,需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断创新、迭代、升维,成为应用金融科技和数据资产的最前沿。二是要积极培育适应新金融的智能风控能力。三是正确认识风险管理的变与不变。数字经济时代风险管理的本质和逻辑没有改变,外部经济形势、市场环境、客户需求、技术工具在变,银行要适应变化,拥抱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同时还要回归常识,不能只依赖模型,要人机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提升、完善智能化风险管理水平。模型风险对银行业务的影响面巨大,当前银行处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尚未形成模型需求、验证、评审、退出的统筹,数据风险、欺诈风险和模型风险共生交织,要切实加强模型风险管理,防范模型不当使用、滥用的风险。


责任编辑:张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