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乡融合发展与金融服务转型

2022-06-29  来源: 《银行家》2022年第4期

作者:王嘉秀 

 

导语: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出台,提出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和目标任务。按照规划,北京中心城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要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城市副中心及平原新城(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等城乡结合部区域要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本文重点分析北京城市新规实施以来,城乡区域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融合发展趋势和现状,尤其是其功能定位变化过程中金融供给和需求方面发生的新动向,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相关金融服务的建议。 

 

城乡结合部产业发展及资源布局变迁 

 

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呈现“大京郊小城区”“大城市小农业”的特点。自北京城市新规实施以来,城乡结合部人口结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呈现以下特点和变化趋势。 

 

城乡结合部人口承载作用突出,城乡交错对流催生多样化群体。当前,北京人口呈现分散化发展特点,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分散趋势十分明显。2010~2020年,城六区常住人口减少72.8万人。与此同时,其他十区常住人口均呈增长态势,其中仅通州就增加65.6万人,大兴增加62.9万人。通州、顺义、大兴的人口年均增速在3.5%以上。这三个区常住人口合计515.8万人,接近全市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较十年前增加逾173万人,增速达50.6%。此外,城乡结合部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存在着频繁的人流、物流及资金对流,尤其是第三产业和商圈发展吸引了大量消费人群,同时也聚集了规模庞大的务工群体。城乡不仅地域交叉,城中有村、村中有城,而且人员交叉,既有高档社区,也有待拆迁村。 

 

城乡结合部承接产业活动转移,产业逐步转型升级。北京城乡结合部第三产业产值逐年上升,从事第三产业的常住人口比重从2006年的73.1%增加到2019年的82.6%。其中,顺义、昌平2015年以来第二产业产值增速明显放缓,而第三产业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较快。在城乡结合部迅速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产业布局渐次调整,资源要素向郊区转移集聚,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城乡结合部及远郊区转移的趋势。北京近郊已形成一区多园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及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通州的副中心建设、大兴的亦庄经开区和新机场建设也吸引带动相关产业向这些区域聚拢。 

 

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走向融合。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北京逐步放大“大城市”市场优势和“大京郊”空间优势,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2021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占比仅为0.27%,但都市现代型农业快速兴起,一二三产业逐渐走向融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城乡结合部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模式,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传统农村经济逐步向产加销一体化、旅游度假、观光休闲以及养老业态的新农村经济拓展,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城乡融合发展中金融服务需求新特点 

 

区域资源分布尚不平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提速。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重新“下乡”,加大在城乡结合部的网点布局、业务推广、产品创新和信贷投入力度,金融供给规模总体上持续扩大,但这一类金融供给多集中在回报率较高的优质项目和已经相对成熟的热点区域,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平原新城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区以及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城乡结合部金融服务布局还不尽合理。 

 

土地要素活力有待提升,金融配套支持需要跟进。北京市的集体土地面积占比高达78%,集体资产账面价值约5000亿元。一旦这些生产要素被统筹规划并得以释放,将激发出巨大的潜在价值和市场活力。虽然随着“三块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兴区、平谷区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取得初步进展,但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有效供给和集约利用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部分还处于分散、低效、闲置等状态,地权碎片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尽管相关金融机构积极跟进改革试点工作,加强产品创新,初步满足了入市涉及的土地整治、开发建设、产业运营等阶段的资金需求,但受政策等方面因素影响,相关金融支持还不够完善,改革配套融资问题亟待有效解决。 

 

客户多元化趋势明显,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创新。由于近几年大规模拆迁改造,拆迁户成为城乡结合部银行客户的主力。很多农民因为拆迁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由于这部分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拆迁款和房屋租金,过度依赖“瓦片经济”而缺乏其他增收渠道,后续资产增值能力较弱。总体上看,城乡结合部客户理财综合金融需求日益旺盛,但风险偏好趋于保守。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各档次社区、市场和产业园区快速发展,中小商户、企业主等“新市民”和“逆城市化”群体逐步成为银行的又一主要服务群体。许多城乡结合部居民在城市工作,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带动了区域消费升级,增加了对文化、科教、信息及金融等服务的需求。 

 

加快金融服务转型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面对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市场主体和城乡居民应多方发力,直面当前的机遇和挑战,加快金融服务转型创新,努力满足金融服务新需求,推动城乡金融资源协调均衡发展。 

 

加强政策引导,多渠道增加城乡结合部金融服务供给 

 

城乡结合部作为“亦城亦乡”的独特区域,金融资源供给和需求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相互协作配合,共同为实现城乡结合部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应着力建设各类参与主体良性互动的信息共享机制,解决单家金融机构市场需求识别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全视角掌握和论证城乡结合部发展过程中的合理化金融需求,实现金融支持的事前主动介入,缩短金融服务链条。对涉及民生的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监管部门可设置专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打开城乡结合部民生领域金融支持覆盖面,为金融机构精准响应实体经济需要提供更大空间。 

 

城乡结合部发展不仅需要提高信贷支持,也需要在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增强服务便利化等方面提升质效。因此,应完善金融机构服务质效多维评价体系重心,强化金融服务民生责任的引导和合理评价机制。通过增加考核维度、梳理共享社会责任关键点等方式,切实增强农村金融供给服务质效。例如,北京农商银行持续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下沉金融服务触角,扩大服务覆盖面,建成各类乡村便利店1900家,完成全市1000多个金融空白行政村的服务覆盖。

 

拓宽融资模式与渠道,有效支持城乡结合部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不仅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更是城乡结合部产业发展空间的基本保障,完善土地制度是激发城乡结合部发展的活水所在。为此,应尽快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落实“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具体举措。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尽快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推广政策和实施方案,探索有效的农村闲置农宅盘活利用模式,逐步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活力和融资潜能,引导社会资本与集体企业合作开发,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探讨通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或是利用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的方式流转,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 

 

为有效支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土地整治、建设开发及产业经营各阶段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对于项目资本金、股权投资等贷款无法满足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拓宽融资模式及渠道,采用结构化融资、发债等模式全方位解决融资需求。探索通过区域性专项产业基金模式,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专业的市场化运作,优化配置区域内闲置资金,合理扩大金融杠杆效应,实现资金的高效运作。同时,有效缓解农村土地类抵押物处置时间较长与银行贷款到期时限性要求较高的矛盾,及时实现抵押物处置。另外,还可以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在土地整治及项目建设阶段引入委托代建、BOT等模式,最大程度减轻入市主体的资金压力,在提高土地开发效率的同时,切实提高金融机构自身资金的安全性,最大限度保障集体及农民收益。

 

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满足城乡结合部客户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 

 

基于城乡结合部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特殊性,金融机构需通过要素组合做大产品池、丰富产品线,有针对性地提供分层化、差异化的产品供给,形成有特色的“金融产品金字塔”,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高精准营销和服务水平。比如,针对拆迁户一次获得巨额补偿、后续每月收获租金的资金流特点,设计特色理财产品;针对上楼农民房屋装修等消费需求,加大消费信贷产品营销力度;针对部分未转居农民社会和医疗保障依然缺乏的特点,丰富代理保障性保险产品,等等。 

 

另一个重要着力点是,随着城乡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互动日益频繁,客户城乡密集互动亟待金融服务相应跟进。金融机构应致力于打通城乡之间的要素流通渠道,搭建城乡居民对生产、生活资源的共享机制,大力推动金融资源下乡。要有针对性地为进城农民就业、创业、居住、消费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他们顺利转为市民。积极支持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宜居宜业特色小镇,激发城乡结合部发展潜力。 

 

紧跟客户金融行为变化,运用数字技术打破城乡间金融服务物理边界 

 

金融科技正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推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发生变革,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城乡结合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新技术应用,推动智能化网点和远程银行建设,在城乡结合部布局智慧轻型服务网络,加快推动服务模式、业务发展模式和运行管理模式转型。要积极构建城乡结合部特色化数字化金融生态圈,将金融服务融入到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旅游出行、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日常生活中,拓展金融服务场景,稳固和拓展价值客群。例如,北京农商银行推出的凤凰乡村游App产品,正逐步成为市民郊区旅游消费的重要选择。

 

在加快移动金融布局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乡结合部老年人居多的特点,着力降低老年客群运用移动金融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门槛,推动金融知识进社区、进乡村,强化数字金融技术和防诈骗技巧普及。同时,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优化城乡结合部金融生态,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便利度。 

 

(作者单位:北京农商银行) 

 

责任编辑:魏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