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 来源: 《银行家》2021年12期
作者:史洁琼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战略部署,并重点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开好局、起好步。而金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血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金融支持。利用互联网搭建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为切入点,使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是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出路。
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
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在2020年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并审时度势地将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驶入现代化快车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并对数字普惠金融寄予厚望。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愈发明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市场机遇。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金融资源主要流向城市地区。与此同时,伴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对金融服务需求更加大规模、多层次、多样化,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目前,农村金融网点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整体覆盖面偏小。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显示,农村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服务人员数量不及城市地区的1/300,中国三农领域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这为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农民生活交汇的蓝海,将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更丰富、更立体的需求空间和应用场景。
技术机遇。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中央首次将数据资源正式纳入生产要素范畴,并指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被正式提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数字红利”的释放阶段。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09亿人,占比为31.24%。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突破3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6%,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浪潮的到来,将为构建普惠金融生态圈注入新动力。
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
目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农村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农村信用环境、产业基础、金融生态、硬件设施等方面比较薄弱,农业生产者经常陷入融资难、融资贵、放款慢的境地,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依然突出。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软件环境,均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居民信用信息档案的建立规模仅为城镇居民的1/4,数字征信中的信息孤岛现象十分普遍。截至2020年底,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和维护的征信系统已经覆盖10亿人以上,尚未被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近4亿人口主要集中在县域农村地区。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有近5.1亿常住人口,这与未纳入征信系统的4亿人口相吻合,表明大多数农村居民尚未被纳入国家征信系统。受信息不对称的制约,农村征信体系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农业贷款市场风险较高。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业贷款的信贷风险普遍高于其他行业。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数据显示,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等级评估中,8~10级及D级高风险金融机构有545家,以农村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从资产质量上看,截至2021年3月,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为2.8万亿元,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达到7228亿元,同期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为4138亿元。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是城市商业银行的1.75倍,占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44.3%。
农村数字技术支撑不足。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截至2021年6月底,5G基站已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4G基站建设是从2015年之后才开始的,5G网络的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近年来,部分农商行也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拓展数字金融业务,但是受制于农村地区薄弱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业务开展难度很大,客户需求潜力不能得到释放,农村金融服务存在明显的“供需缺口”,从而严重制约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
农民金融素养普遍偏低。据《中国投资者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19)》数据显示,居民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其金融素养, 而中国农村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偏低。同时,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体系严重缺位,现有金融宣传教育形式化、商业化、碎片化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比较抵触。金融知识的匮乏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以规划为引领,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顶层设计。一是在“十四五”时期出台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规划,明确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阶段任务和发展路径,并尽快制定落实配套方案细则。二是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2025年、2035 年远景目标,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有机融合,促进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协作工作机制,加强“政、企、银”多方合作,鼓励不同金融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农业配套服务机构加强协作,推动实现功能互补、业务流程相互衔接。
以硬件为支撑,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扎实推进宽带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在农村地区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措施,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农村地区宽带普及应用。二是加快农村地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积极推进农村网络接入设备更新、线路改造和服务升级,着力提高农村固网上网业务接入速率。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地区5G基站布局,逐步实现由重点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向城乡深度覆盖方向推进,全面部署农村5G基站、配套设施等建设项目。
以软件为保障,持续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加快农村征信系统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支持构建县域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可由地方政府部门联合企业、农户、金融机构等统筹安排,打造符合地方经济特色的信用信息平台,打通信息孤岛,提升服务效率。二是着力提升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金融理念。重视农村师资力量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差异化激励机制,将金融案例、专题教育等相关知识纳入义务教育框架,深入开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活动,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三是研究制定一套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指标检测体系。以指标为指引改善数据信息的收集,通过多维度的信用数据和持续的数据跟踪,保障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持续性。
以创新为手段,强化数字创新与场景应用。一是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立足农业生产的特点,利用数字金融技术手段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比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充分发挥“保险+期货”在金融服务中的作用,以更有效地化解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风险。三是拓展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场景。积极打造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创新示范点, 鼓励农村企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积极探索“5G+智慧农业”“5G+智慧畜牧业”等场景,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以安全为底线,强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行业监管。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市场信息透明的前提下,加强行业监管,全面提升监管质量和服务效能。探索构建“监管沙箱” 机制,将风险难以预测的金融产品放入沙箱进行测试评估。同时,立足农业农村特色,有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科技监管工具,提高风险研判能力。比如,搭建活体资产监管平台,以科技赋能金融监管,推动畜牧资产全监控。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农田地块、农作物等实物资产的有效识别,以控制业务风险、提升服务效能。此外,对于在农村地区打着“数字普惠金融”旗号进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不法活动的,要严厉打击,并制定严格的、可操作性强的惩戒细则。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坚决防止数据信息泄露。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魏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