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 |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探析—从必然性、可行性到新跨越

2024-04-09  来源: 《银行家》2024年第3期

作者:邓文硕

 

2024年是国内银行理财问世发展20周年,20年来国内银行理财经历了从类存款产品、影子银行工具、类资管产品到资管产品的发展跃迁,银行理财的形态和属性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体现在银行理财的净值表征和收益表现上。特别是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前后,银行理财的估值方式经历了从“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并存—完全市值法—市值法+部分混合估值法”的明显调整,银行理财的净值跟随底层资产价格变化呈现波动性,银行理财的收益也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引发了市场和公众对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再审视。新形势下,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是否仍然必要?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是否持续可行?下一阶段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又将如何演进?显然都是当下值得深入探析的重大命题。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界定和演进

 

绝对收益目标强调投资运作目标是获取“真金白银”的真实收益,即实现本金的保值增值。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绝对收益目标不等同于收益承诺或本金保证,绝对收益目标是资产管理人在遵循“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听人之嘱、忠人之事”的资管原则基础上,努力为客户创造稳健收益回报。同时,绝对收益目标也区别于相对收益目标:绝对收益目标是一种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思维”业绩观,强调的是让客户赚钱的产品持有体验,而相对收益目标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的“卖方思维”业绩观,突出的是产品表现出众带来的市场引流效应。因此,绝对收益目标实现了客户利益、产品表现和资产管理人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和体现。

 

当前,银行理财实现绝对收益目标的能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银行理财的策略采选优势、商业银行的资产创设优势和信贷文化风险控制优势。从银行理财发展的实践历程来看,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坚持,经受住了来自宏观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波动的考验,由此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客户的信赖,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的2018年和2022年,银行理财整体仍然实现了较为稳定的绝对收益,相较于公募基金等其他资管产品收益表现,优势更为显著。

 

在资管新规出台前,银行理财采取资金池运作模式,负债端资金期限和属性对资产端投资的约束较少,银行理财通过大量配置持有至到期的中长期限债券、非标资产等,可以获取丰厚的期限错配收益来源。同时,银行理财底层资产广泛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底层资产估值较少受到资本市场真实交易价格波动的影响,底层资产估值的稳定增长保证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稳定增长。这一阶段的银行理财为预期收益型产品,隐含刚性兑付条件,其收益和风险与底层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缺乏对应关系,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在运作模式、估值方式和收益来源上均具有保障。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按照“三单管理”运作的新产品和按照资金池运作的老产品并存,底层资产的市值法计量方式和摊余成本法估值方式同时存在。随着老产品规模不断压降,老产品持有的资产需要不断出售,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账面价格与真实市场交易的公允价格之间存在的差异显现出来。由于我国利率水平处于长期下行趋势,老产品持有的债券、非标资产等的真实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摊余成本法计量下的账面价格,新产品在承接老产品持有的资产时,部分按照摊余成本法计量的账面价格承接,形成了新产品绝对收益的安全垫。资金池运作的历史沉淀收益的释放和承接,为这一阶段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在资管新规全面实施阶段,银行理财完成净值化转型,市值法计量方式全面运用,底层资产账面价格与真实市场价格保持一致,银行理财净值跟随底层资产市场价格变化而波动,产品净值曲线形态不再保持稳定的正斜率,特别是在市场面临短期集中调整的特殊阶段,理财产品净值持续回调,破净产品不断涌现,银行理财破净逐步成为常态。尽管从整体看,银行理财实现了优于其他资管产品的正收益,但是,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开始受到市场质疑。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必然性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坚守稳健运作特征,具有很强的必然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共同决定。

 

银行理财的历史传承决定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追本溯源,银行理财肇始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在发展初期,银行理财作为规避存款利率上限的存款替代品出现,具有本金安全和收益稳定的属性,直到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前,保本保收益一直是银行理财的固有属性。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明确为资管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一类新兴资管机构纷纷成立,银行理财彻底告别保本保收益,但是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植根于商业银行体系的资管机构,当前其销售渠道仅限于商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自身,银行理财作为市场上唯一一类冠名“银行”的资管产品,承载着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稳健运作历史传承的信任,有别于其他资管产品,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客户继续提供稳健配置方案,提供稳健配置收益。

 

银行理财的客户结构决定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披露,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为1.14亿户,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为1.13亿户,占比超过99%,银行理财的客户群体基本为个人投资者。如果从资金来源占比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个人客户资金占比约为90%,机构客户资金占比仅为1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波士顿咨询发布的《2023年全球资产管理报告》披露,机构投资者是全球资管行业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022年近60%的资管业务资金来源于机构投资者,来源于个人投资者资金的占比仅为40%。具体到国内其他资管产品的资金来源,我国公募基金的资金来源中,机构客户资金占比高于50%,而个人客户资金占比低于50%。我国保险资管产品的资金来源中,几乎全部为机构客户资金。无论与国际资管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还是与国内其他资管产品比较,银行理财的个人投资者特征显著,具有典型的普惠金融属性,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水平有限,相较收益弹性,更加追求安全性。因此,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客户资金属性天然要求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

 

银行理财收益风险分布决定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当前国内资管产品体系基本完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收益风险分布矩阵,在遵循大致恒定的风险收益比情况下,从预期收益维度看,私募股权理财产品收益预期最高,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2%以上,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也最高,承担损失的最高比例超过本金的50%;股票型基金收益预期较高,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8%以上,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也较高,从机构投资者设置的股票型基金风险预警线阈值观察,其承担损失的最高比例一般为本金的20%;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收益预期适中,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8%之间,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也适中,投资者预期的最高损失比例不超过本金的10%;银行理财收益预期合理,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2%—4%之间,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很低,净值波动率很低,投资者普遍预期本金安全,该类资管产品是从银行表外资管产品过渡至银行表内存款产品的桥梁,属于绝对收益目标类资管产品,向上链接了前述风险收益资管产品,向下链接了银行存款等保本保收益金融产品;银行存款、大额存单等金融产品收益偏低,通常在2%以内,与社会一般物价水平涨幅基本一致,通常情况下,其风险承担水平为零,具有保本保收益属性(见表1)。在全部资管产品风险收益分布序列中,银行理财风险收益预期“卡位”区间决定了其为绝对收益目标资管产品。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坚守稳健运作特征,不仅具有必然性,同样也具备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银行理财良好的历史业绩很好地阐释了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具有可行性。资管新规明确了银行理财的资管产品属性,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回归资管本源,银行理财收益跟随市场变化、运作效能而波动,体现出市场化、专业化的特征。资管新规出台初期,由于银行理财从保本保收益的刚兑承诺转换为绝对收益的业绩目标,市场对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信心缺失,银行理财客户出现流失,整体规模出现阶段性明显下降。但是从资管新规出台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银行理财的投资运作连续六年实现较为稳定的正向收益。特别是在2018年权益市场明显波动、2022年和2023年权益市场明显波动叠加债券市场阶段性集中调整的资本市场不利影响下,银行理财仍然给客户创造了较为稳定的正向收益。与管理规模大致相同的公募基金相比较,践行绝对收益目标的银行理财,无论是期间收益分布的稳定性,还是期间累计收益都显著优于公募基金业绩的表现,可以说,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得到了实践验证,体现了理财为民的普惠属性(见表2)。

 

 

 

银行理财灵活的配置策略很好地保证了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赋予了银行理财宽广的配置空间,银行理财既可以面向广阔的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公募基金、REITs等标准化金融产品进行灵活配置,同时也能够依托强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对非标债权、特色存款、未上市股权等场外金融产品开展有效配置。如果简要归纳中国资管行业主流机构竞争的差异化优势,公募基金主要凭借发展起步早的投研体系,深耕细分领域专业研究,获取“精而深”的投资收益;保险资管主要凭借负债端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在资产端配置上可以更好地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获取“长而稳”的配置收益;银行理财则是充分依托政策赋予的宽广配置空间,可以有效链接商业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充分运用各类有效投资策略,获取“宽而稳”的配置收益。事实上,近年来银行理财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充分发挥自身“宽而稳”的资产配置优势,有效进行了投资策略调整,特别是在2022年和2023年权益市场波动加大、债券收益率偏低的复杂配置环境中,银行理财有效提升了特色存款和非标债权等低波稳健类资产的配置,保证了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实现(见表3)。

 

 

 

银行理财产品的费率结构有效地保证了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银行理财的费用包括认购费、申赎费、固定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其他费用、超额业绩报酬等7种类型,其中除超额业绩报酬外的6种固定费率具有典型的普惠属性。近年来银行理财固定费率持续下行,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整体平均固定费率不足35个基点,明显低于公募基金超过100个基点的固定费率水平。在较低的固定费率水平下,银行理财经营机构为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持续打磨精细化管理能力,获取超额业绩报酬。近年来,银行理财在固定费率方面持续创新,不断增强与客户利益的一致性绑定,凸显了银行理财的普惠金融属性,这些创新举措包括产品破净不收管理费、净值回撤不收管理费、不达业绩比较基准不收管理费、阶段性固定费率优惠等。银行理财产品的低固定费率、收取超额业绩报酬机制内嵌了与客户利益高度绑定的机制,从而在内生机制层面有效地保证了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展望

 

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运作的持续推进,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化、专业化、体系化能力的快速提升,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内涵持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特征。

 

随着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信服力持续增强,银行理财有望成为市场资金配置的主要领域。从目前主要资管产品的保有规模观测,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信托产品等规模相差不大。下一阶段,低利率环境延续,资本市场风险意识增强,随着养老金、保险资金配置银行理财的政策制度日益健全,个人资金和机构资金将持续加大对银行理财的配置,银行理财因此有望成为市场资金稳定收益的来源和稳健配置的基本盘,得到持续发展壮大。

 

随着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持续深化,银行理财绝对收益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彰显。当前银行理财绝对收益能力主要有三个来源——配置空间宽广、资产创设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未来,银行理财作为市场资金配置的基本盘,汇集市场资金和市场信息,以及配置平台资源整合的优势凸显。各类最优创新资产策略将优先在银行理财中得到应用,银行理财在全天候市场环境中不断验证、打磨绝对收益获取能力,绝对收益策略谱系不断拓宽,绝对收益方法论日臻成熟,银行理财绝对收益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将深度融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银行理财将成为金融强国的重要支柱。银行理财作为中国特色金融产品,其绝对收益目标植根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将牢牢遵循“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的要求。下一阶段,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将与“做好五篇大文章”深度融入,强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固有优势,加快提升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综合优势,逐步探索发展科技金融的有效路径,持续强化对以义取利、义利并举的绝对收益目标的新担当。

 

(作者单位: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ESG事业部)

 

责任编辑:张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