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银行家论坛:普惠金融助力小微经济发展

2022-07-13  来源: 银行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广大中小企业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生产经营困难,如何围绕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积极打造线上融资产品体系,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助力小微企业抗疫复产与数字化转型,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有鉴于此,2020929日,由《银行家》杂志社主办的“2020中国银行家论坛”特设以“普惠金融助力小微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本次圆桌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主持。来自银行的业界专家及多家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以期共同推进我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普惠金融是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普惠金融是银行与实体经济共荣共生关系下银行业的自然选择。实体经济衰退,银行也就不能很好地开展业务,而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在就业、消费等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何广文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表示,总体上来讲我国并不缺银行,但是从金融满足小微企业需求的方面来讲,银行系统的服务能力还比较弱,存在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需要中小银行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拓展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满足那些没有享受到,或者没有充分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群体的需要,使这类群体在有需要的时候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特别是可持续地获得金融服务。


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 王魏冬


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王魏冬认为,大数据对于开展普惠金融有很大的帮助,但大数据并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客户都适合通过大数据提供服务,有很多客户目前处于数据覆盖不到的范围,或者其数据是金融机构无法获得的。这就导致大数据可能把一部分不具备提供数据能力的客户屏蔽出去,即一味强调大数据很可能产生逆向效果,导致一些没有数据或者提供不了数据的客户无法进入市场。这其实就为中小银行创造了机会,中小银行自然会选择去开辟这部分市场。但这部分客户可能需要金融机构重新回归到熟人文化模式,更多地通过线下的人际关系网络推进业务,这种模式并不是已经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了,而是要从另外的角度和层面去加大研究力度。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副总监 涂凯彪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副总监涂凯彪指出,小微企业融资市场还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间。从数据上看,小微企业融资市场还存在好几十万亿元的份额空缺,而已有份额主要被大行占据。这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既是“危”也是“机”,“危”在于中小银行在已被占据的市场中恐怕难有能力和机会分一杯羹,“机”则是错位经营,中小银行若能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来开展业务,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就能在狭窄的生存空间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获得一个能够自由发挥长处的演练场,对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浙江稠州银行小微零售部总经理 陈向红


浙江稠州银行小微零售部总经理陈向红认为,正是因为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小城商行反而获得了生存空间。小城商行的客户主要是小商户,可能没有系统的数据、核心的数据。小城商行正是通过人缘地缘优势,解决了客户提供数据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能够获得的数据更有限,更需要银行网点下沉到农村,通过整村授信进行信用评估,评估以后再根据掌握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比对,从而既解决了数据来源不充分的问题,又解决了信息收集困难的问题。


厦门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 徐杰


厦门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徐杰也就这一问题从增加业务量和降低风险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增加业务量的角度来说,中小银行的自然选择就是发展普惠金融,因为中小银行在竞争大客户方面的能力无法与传统大行相比,所以在分层上必然下沉,通过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以及满足家庭消费的融资需求来增加自身业务量;中小银行在发展线上业务方面又难以和互联网银行抗衡,互联网银行没有网点、分层明确,因此中小银行在行业中的分层就自然会转移。就中小银行的优势和能力而言,线下的业务能力和网点数量显然更适合经营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集中力量做这一块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孚临金科副总裁 洛航


孚临金科副总裁洛航则从数据保护方面分析了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为何是一种自然选择。未来,随着社会大众对于数据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民众和政府对隐私关注度的上升,对于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而言,获取个人数据的难度会加大,直接使用基础数据的风险会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想要持续拥有数据、建设客户画像,就必须要增加业务场景,积极扩大业务覆盖范围,而这本身就是普惠金融的属性之一。


金融科技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手段


践行普惠金融最主要的障碍就是业务的成本收益比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性,中小银行虽说应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传统业务模式,但若不通过金融科技降低成本,则普惠金融流程要实现闭环也非常困难。



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延明


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延明指出,围绕金融科技践行普惠金融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科技公司可以和金融机构探讨联合建模,包括联合计算、联合学习、联合风控、边缘计算等相关项目,依托科技公司基础设施和技术积累的优势,金融机构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服务效率低这些痛点。科技公司建立的平台可以为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帮助金融机构在践行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构建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模式。


新希望金融科技公司总裁助理 王鑫


新希望金融科技公司总裁助理王鑫认为,标准化是机器大生产时代的产物,通过标准化可以降低成本。但当今时代更加追求的是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金融机构会对每一位客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甚至专属化的需求,这种差异化服务将导致成本的提高。而金融科技可以降低机构的运营成本、降低客户的融资难度、降低产品的营销难度和风险的管理难度。可见,要实现更加定制化的普惠金融必须依靠金融科技。



宏泰简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杨朔


宏泰简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朔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总结了金融科技对于普惠金融的意义。金融机构在践行普惠金融时,针对的其实是传统意义上风险相对较高的客户,若无法提升对于客户风险的识别能力,很难具有商业可持续性。而金融科技就是能有效帮助机构精确识别客户履约能力的工具,可以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增加贷款覆盖面,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也就是说,金融科技是能让银行业普惠金融商业模式具备可持续性的必要工具。



数据的共享与连接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前提


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很大,而数据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鸿沟,这个鸿沟对普惠金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 王魏冬


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王魏冬提出了数字普惠的两个关键词:“连接”和“共享”。现在采用全线上的方式,通过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形成的数字普惠模式,不能说已经完全成功,但其前景是乐观的。这条普惠金融之路要继续走下去,必须注重这两个关键词。“连接”就是指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大型商场、政府机构之间的数据要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大”数据;“共享”则是在连接的基础之上,不同行业的机构和企业之间共享对于推进业务、服务客户有帮助的数据,有利于提升各自的效率并提高客户满意度。金融机构和企业落实这两个关键词,有助于真正实现普惠金融便民利民的目标。



中银富登银行集团风险部总经理 陈旭东


中银富登银行集团风险部总经理陈旭东针对“连接”和“共享”两个关键词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银行本身的封闭性让普惠业务推进困难,银行系统相对而言并不开放,其内部系统也都是不开放的。例如,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都是有防火墙的;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银行相比缺乏灵活性、难以及时调整模型,无形之中增大了风险发生的概率;银行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不足,拥有基础数据之后难以对其进行“脱敏”处理。对于这几点缺陷,陈旭东认为解决途径还是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扩大线下服务的覆盖范围;二是打造更加智能开放、系统灵活的数字化银行;三是引进人才,加强数据处理能力。


宜信普惠高级副总裁 许超


宜信普惠高级副总裁许超就封闭的数据环境对于普惠金融支持脱贫攻坚造成的困难发表了见解。将来数据市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数据成本也会相应加大,对金融机构自身的运营成本产生很大的压力,风控压力也会相应升高。同时,数据化金融服务无法控制线下的各类中介渠道存在的风险,只有当未来整个信贷市场相对透明,每一个客户对银行的审批逻辑、数据表现把握力比较强的时候,客户才会主动抗拒线下中介公司的高收费行为。


浙江稠州银行小微零售部总经理 陈向红


浙江稠州银行小微零售部总经理陈向红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对于如何解决数据“连接”和“共享”问题发表了看法。浙江银行业协会主动搭建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疫情期间线上解决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不少痛点。而数据割裂问题的原因在于各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利益,如果不在政府层面上统一解决,由银行去逐个部门进行沟通,成本很高,而且未必能说服各部门共享。可见,银行业协会或其他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对畅通数据的连接、开放数据的共享非常必要。


与会嘉宾从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推进金融科技的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可以说,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科技公司,目前在普惠金融方面都还在积极探索阶段,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风险,如怎样挖掘大量的空白市场、怎样有效控制普惠金融的风险、怎样有效提升数据的连接和共享性。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整个行业的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张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