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红色金融事业

2022-07-01  来源: 《银行家》2022年第4期


作者:陕劲松 

 

导语: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发行了自己的货币,金融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金融实践活动,如废除旧债、成立银行、发行货币、发放贷款、低息或无息支持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建立了独立自主的金融货币体系,稳定了市场,搞活了经济,巩固了金融阵地,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挫败了日军“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野心,为抗战军民的生产生活、支援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句话:“敌后的经济战线斗争的尖锐程度,决不亚于军事战线。我们的货币政策,也是发展生产与对敌战争的重要武器。”在革命战争年代,除了军事和政治因素以外,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红色金融作为党领导下红色政权经济的“生命线”,在各个历史阶段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关键阶段,红色金融事业的探索、建立和发展,不仅为新中国的金融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和人才基础,而且成为新时代金融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抗战时期红色金融事业的发展 

 

为支援旷日持久的反日侵略战争,开展生产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以革命根据地政府为主导的根据地银行相继成立。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华北各根据地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边币”和“抗币”,统一流通货币,驱逐日伪币和杂钞劣币,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战时金融体系。 

 

根据地银行的建立 

 

地域性抗日政权的金融机构。抗日根据地地处敌后农村,根据地银行信贷工作主要面向农村地区,贯彻党的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打击高利贷的基本政策。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以信用合作社、互助社的名义,在多地建立了地域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承担取消高利贷、满足农民借贷需求的任务。如陕甘宁边区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具有中央银行的许多特征,同时又兼理一般商业银行的存款、放款、汇款业务,并实行企业化管理。陕甘宁边区银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银行,拥有许多特权,例如发行货币的特权、代理政府金库的特权、经理公债的特权、领导和管理合作金融及货币交换所的特权等,因此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所有银行的先导和模范。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等同志领导的八路军115师以五台山为依托创建的第一块根据地,包括山西省东北部、绥远省东部和辽宁省西部广大地区,处于华北抗日最前沿,曾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1938年2月,在山西省五台县石咀村普济寺,晋察冀边区银行宣告成立,发行了首批由自己设计、印制的壹圆券和五圆券“边币”,以后又陆续发行了其他面额和版本的钞票。1938年8月,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同志对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工作作出指示:“边区应有比较稳定的货币,以备同日寇作持久的斗争;边区的纸币数目,不应超过边区市场上的需要数量,要估计到边区的扩大和缩小的可能;边区的纸币应有准备金,特别要以工业品等货物为第一位,并要有适当的对外贸易政策,以作为货币政策的后盾。”晋察冀边区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发行货币、代理金库、承募公债、打击伪钞、收兑银洋,以开拓边币市场、稳定金融物价、发展边区的农工商合作事业。晋察冀边区银行除总行外还设有分行和基层机构。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晋察冀边区银行共设计印制了五十几种版本的货币,边币发行额近60亿元。

 

晋冀鲁豫根据地是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第129师以太行山为依托的革命根据地,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是华北游击战争的心脏与指挥中枢。1939年10月,冀南银行在山西黎城县小寨村成立,总行内部设营业、总务、发行三个部门。其主要任务是:管理边区货币金融,排挤和肃清敌伪货币,调剂农村经济,扶植生产,发展贸易,繁荣市场。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冀南银行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银行,并在边区各地设分支机构。1940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并颁发布告,明确规定冀南银行币为三个区的统一本位币。冀南银行币流通范围扩充到太岳区,成为全晋冀鲁豫边区的法定本位币。在众多红色银行中,冀南银行制度健全,运作规范,是管理到位、内部机构层次分明的银行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冀南银行共开办存、贷、汇等业务10多项,制定各种业务管理制度40多项,建立了“总行—区行—分行—县支行”四级管理体系。1943年,冀南银行实行监委制,总行向各区行委派监察委员。这些管理制度和经营办法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接管改造国统区金融机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