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现状与展望

2022-06-29  来源: 《银行家》2021年第9期

 

作者:孙光宇 王姝雅 王 琦

 

2015年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小银行积极优化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文件,为中小银行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扎根于地方的中小银行是服务当地经济的主力军,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中小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发挥中小银行的地域优势,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绿色金融领域,支持地方绿色生态布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2010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绿色金融发展。2012年银保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2015年银保监会联合发改委发布《能效信贷指引》,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以上文件的出台较好地促进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2021年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这也意味着绿色金融已经从以往狭义的金融产品上升为国家战略。从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速度来看,前两种业务依次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截至2021年3月,我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占各项贷款的9.3%,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的整体不良水平;已发行绿色债券888只,规模合计9107.53亿元,绿色债券规模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国银保监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和六大国有银行绿色信贷在市场份额中的占比达到了80%以上,虽然我国中小银行绿色信贷所占市场份额较少,但中小银行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000余家,在我国整个银行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未来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开始经营绿色金融业务。

 

我国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从银行战略和顶层设计角度向绿色金融业务倾斜。目前国际金融机构认可度最高的绿色信贷标准是赤道原则,自从2008年兴业银行成为我国首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后,中小银行对于赤道原则的接纳度不断提高,2015年以来先后有江苏银行、湖州银行、重庆农商行等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作为绿色信贷标准。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也开始制定实施绿色金融发展规划。通过以上举措,中小银行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绿色信贷业务实现了进一步拓展。二是从银行具体业务层面向绿色金融业务倾斜。中小银行通过建立绿色金融部门,打造绿色金融团队,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根据有关数据,北京银行、九江银行、安吉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相继成立了绿色金融团队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为中小银行经营绿色信贷进行了有益尝试、提供了先进经验。江苏银行在2021年4月发布的国内银行业首个“碳中和”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1年底至少增加20%的绿色信贷和至少50%的清洁能源贷款,其他中小银行也纷纷制定计划、出台举措助力绿色信贷发展。除了绿色信贷以外,中小银行积极布局绿色债券业务,从绿色债券发行数量来看,中小银行的发行数量占比从2016年的50%上升到2020年的85%;从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来看,中小银行的发行规模占比从2016年的11%上升到2020年的58%。我国中小银行数量多、分布广,在绿色金融业务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大有可为。

 

我国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小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较大型银行晚,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认识和创新程度较大行弱,对转型路径和时间安排存在尚不明晰、缺乏足够的专业团队和人才等问题。随着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并探索将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央行政策和管理工具,一定程度上强调并督促中小银行加紧研究、创新、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但目前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未来逐步解决。另外,在服务对象上,当前的绿色金融客户以大型绿色企业为主,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普惠绿色金融业务存在短板。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产品的定制化和针对性不够,目前对绿色产业的支持以类似传统贷款的形式展开等。产生这些现象有以下现实原因。 

 

绿色项目大多具有专业性,对审批人员除金融知识之外的相应专业知识水平要求高。各行业大型企业披露信息具有专业性,而中小微企业信息披露程度低,采集和识别绿色金融项目信息的真实性、风险性对银行审批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续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运营管理能力亦有门槛,跨越门槛需要时间,短期内中小银行以审慎态度开展的业务范围就受到了限制。 

 

当前有关绿色环保信息的披露数据不够细致,与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相关的信息获取难度大,尤其是与中小微企业及个人相关的信息。由于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所需的信息分散于各监管部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媒体、企业官网等不同的平台,目前尚未形成对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有参考价值的有完整框架的信息披露平台,而各来源的信息内容、展示方式、发布频率不尽相同,中小银行需自行整合具有结构化的完整数据库,或吸纳外部平台数据库,但不是所有的中小银行都具备相关的数据管理、客户分层、风险效益模型构建、信息安全维护等能力。 

 

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转型路径和组织架构不够明确。中小银行的发展大多依托地方产业结构,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一定程度上中小银行、地方经济、地方政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小银行欲将过去信贷资源投向以房地产、制造业甚至“两高一剩”产业为主,转变为以具有明显环境效益的节能环保、生态农林和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为主,限制传统产业信贷投放,需要应对传统企业运营困难、贷款违约风险加速暴露,布局新领域短期面对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等问题,银行绩效考核内容和方式也需要转变。目前多数中小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都不够明确,对分支行具有特殊性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指导和指引有限,对绿色项目安排的信贷额度、风险资本等未提供足够倾斜的资源,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跟不上,限制了开拓提供绿色金融业务支持的新行业,制约了提供产品的类型和定制化及针对性。 

 

我国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展望 

 

伴随着新旧动能加快转化,将产生巨大的绿色金融需求。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组的估算,2015~2020年,中国绿色融资需求为15万亿~30万亿元;2015~2030年,中国绿色融资需求将达到40万亿~123万亿元。推动中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不仅是响应“碳中和、碳达峰”战略部署,助力金融供给侧改革再升级,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小银行谋求转型、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新契机。

 

针对目前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方面政策建议。 

 

确立发展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引。鉴于绿色金融投向的绿色产业具有资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等特点,中小银行应从顶层设计上制定战略性的绿色金融改革框架,明晰阶段性目标和实施路径,为全行提供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指导方向;积极引入绿色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例如,南浔银行作为全国首家绿色专营支行,实行机构垂直管理、人员高配、简易流程审批、创新产品先试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通过实施绿色信贷客户分类,即按标准将客户分类为环境优先型、环境合格型、环境关注型和环境缺失型进行有效甄别,专注服务绿色优先型客户,确保信贷资金百分百投向绿色生态农业、科技环保型小微企业与绿色项目;通过实施以绿色优效系数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将绿色信贷、绿色支付、绿色管理、绿色质量、绿色活动等落实到客户经理的具体工作行动上,确保了绿色金融服务取得实效。 

 

建立围绕绿色生态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一方面,鼓励中小银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绿色优势和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农”“绿色”“普惠”“低碳”金融产品与服务,盘活当地绿色资产。促进中小银行创新碳相关绿色理财、ESG投资、碳债权抵押、绿色债券、碳资产证券化、绿色零售等金融产品,研发基于环境知识产权、环保节能权益等质押权的绿色信贷,纾困环保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例如兴业银行广州分行通过创新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服务,以轨道交通客运费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助力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并成功发行了50亿元国内首单“绿色发行主体、绿色资金用途、绿色基础资产”的资产支持票据产品(ABN),创下2018年以来全市场AAA级企业同期限证券化产品发行利率最低的纪录,有力支持了粤港澳大湾区清洁交通产业发展和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构建绿色账户体系,以健全绿色支付体系为切入点,将各项业务和绿色账户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此外,深化金融科技在绿色(如ESG)信息挖掘、整合应用,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线上化、智能化、个性化,强化技术赋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创新。

 

构建人才引进和多元合作绿色金融生态圈。中小银行应积极扩充环境生态、绿色金融人才储备队伍,为其绿色转型发展蓄力。同时,中小银行应借助绿色金融理念构筑包容开放的合作平台,吸引环保企业、科研院所等参与场景方案设计,促进信息共享。还应强化银政合作、银保合作、银担企合作、银税互动等合作模式,为环保型中小企业增信。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取绿色政策优惠和绿色金融试点或示范资格,打造综合的绿色金融生态圈。例如,广东股权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与担保机构、市场机构和国有金控平台合作,创设“绿色可转换为股票(股权)的公司债券”,推动地方金控平台选择当地优质绿色企业以可转债形式对接融资,实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全链条覆盖。 

 

强化前瞻预警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管框架。微观上,中小商业银行要加强对“高碳”风险、环境风险的甄别、防范和监测。制度方面,完善绿色信贷审批机制,加强绿色信息尤其是ESG信息披露,建立绿色业务评价体系。技术方面,运用金融科技优化绿色风险监控体系,提升处置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的能力,降低金融风险积累。宏观上,政府应坚持合法合规、包容灵活、审慎穿透的监管原则。尽快出台符合“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实际发展需要的业务与技术标准、行业准入、监管细则、法律法规,促进绿色金融、碳金融标准化建设和监管框架。重视跨部门监管协作,凝聚监管部门及高校智库等行业研究力量进行前瞻性、体系化研究,为绿色金融监管提供支撑。同时,重视投资者绿色金融教育和权益保护,培育理性绿色金融消费与投资文化,建立围绕绿色金融的投融资、生产消费、风险防控的创新监管生态。 

 

(作者单位:贵阳银行金融研究院) 

 

责任编辑:魏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