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来源: 《银行家》2022年第2期
作者:谢剑诗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194个国家成立了绿色气候基金,旨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此后,“绿色金融”一词频繁出现在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报告中。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学界对绿色金融展现出空前的研究热情。本文从《巴黎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的框架出发,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旨在支持实现与环境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金融活动。
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绿色金融发展实践中的有益尝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并从市场主体角度探讨和揭示了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绿色金融发展实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现《巴黎协定》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并全面重新审视金融运行的规则,以便将资本重新分配给低碳项目。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了第一笔绿色债券(也称“气候意识债券”),同年世界银行也发行了类似的债券,从此,越来越多带有“绿色”标签的金融产品横空出世。近年来,绿色债券、绿色银行、碳市场、绿色央行或社区绿色基金等新的绿色金融工具和概念得到广泛发展。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家庭正逐步将环境标准纳入其金融投资组合选择,如今大多数传统金融产品都可以找到与其对应的“环境”产品。
绿色金融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离不开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的努力;此外,多边开发银行如世界银行、欧洲重建与发展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它们不再投资对环境有害的项目;另一方面,将资金向绿色环境项目倾斜。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六大多边开发银行的绿色融资在2017年增加到352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了28%,多边开发银行融资成为绿色融资的重要来源。2015年,中国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基金注入32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也开始承诺大幅增加绿色融资。世界银行承诺到2025年将绿色融资增加到290亿美元,美洲开发银行承诺绿色融资占贷款总额的25%~30%。尽管多边开发银行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各国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才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2007年发行第一批绿色债券以帮助为气候变化解决方案融资以来,该市场的全球总规模已达到5000多亿美元。近200个国家承诺根据2015年的《巴黎协定》开展绿色金融活动,世界主要国家均制定了激励政策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实践。德国最早进行了绿色金融的尝试,其主要激励政策是对部分环保项目实施贴息政策,德国70%的风能项目来自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其绿色技术及设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的银行在立法及配套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成为世界最早考虑环境政策和环境风险的银行;日本、英国与美国相似,通过法律法规及操作性和适用性极强的行业规范指导绿色金融发展,同样辅以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利率优惠等激励政策。
在多边开发银行和各国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绿色金融实践过程中涌现出多种绿色金融工具。
绿色债券。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为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际资本市场协会于2014年发布具体的绿色债券原则,并于2018年更新,这是当前定义绿色债券的主要框架。绿色债券广受市场欢迎,目前已由国际金融组织、跨国公司、银行甚至各国政府和市政当局发行。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保持高位,2020年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2786.62亿元。根据国际资本协会(ICMA)2018年的数据,绿色债券的最大买家是机构投资者。随着第一批绿色债券创新的成功,更复杂的结构性绿色金融工具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这些建立在传统证券化方案基础上的金融产品被称为“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较高,对规模较小的各类环保项目的融资需求同样与日俱增,绿色贷款应运而生。贷款市场协会和亚太贷款市场协会于2018年共同制定了绿色贷款原则。绿色贷款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现阶段还难以预测其发展。发放绿色贷款需要进行大量的筛选、披露和控制活动,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将产生额外的组织运营成本。因此,目前广泛采用绿色贷款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摊平成本,绿色贷款可能仍局限于面向大型企业发放的大额贷款。
绿色基金。传统基金行业也开始接纳绿色金融,在不彻底改变经营方式的情况下,基金经理已逐步开发出若干产品,将环境因素纳入其投资例行程序。这些基金产品既可以投资股票工具,也可以投资债务工具。因此,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投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环保企业和组织可以获得长期资金支持,由于其易于买卖配额,这种基金将会在散户投资者中越来越受欢迎。
绿色指数。市场指数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们提供了成本效益高、易于理解和使用其产品的相关信息,有效地推动了机构和散户投资者之间的证券需求和供应。因此,指数被基金业用作投资策略的基准。近年来,绿色指数蓬勃发展,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绿色指数在所有重要的金融中心都有体现。它们专注于特定类型的证券、特定行业或代表更广泛的绿色行业。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传统指数提供者已开发出面向可持续性或绿色的等价指数。
环境权益融资。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首批绿色金融标准,其中《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明确了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的分类,包括环境权益回购、环境权益借贷、环境权益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和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等间接融资工具,从实施主体、融资标的、价值评估、风险控制等方面规定了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的总体要求,成为环境权益融资活动的指引。这一标准的发布拓宽了绿色金融的渠道,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流入绿色低碳领域,有利于完善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市场以及对碳排放等行为合理定价。
虽然绿色金融实践中已创新出多种绿色工具,且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在应用绿色工具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绿色金融产品的发行标准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当前,绿色金融产品虽然种类丰富,但标准不统一。甚至同一类产品定义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缺乏公允价值评估框架,这严重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由于评估项目收益和技术风险的复杂性、相关新业务信息和跟踪记录缺乏,以及限制私人银行贷款的监管约束等问题,部分绿色项目融资困难。二是绿色金融初始交易成本高、回报周期长、财务风险大。虽然绿色项目具有正外部性和良好的环境效益,但与传统项目相比,绿色项目在发展早期阶段缺乏相关经验,成本较高。三是绿色项目中介等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也影响企业参与绿色创造的积极性。四是绿色金融人才严重匮乏,远远不能适应绿色金融发展的需要。发展绿色金融需要金融、环境经济学等创新型人才,目前绿色金融人才的缺乏使得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后续乏力。
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性因素分析
当前,绿色金融的发展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由于缺乏被普遍接受的“绿色”定义,绿色金融含义不明确为“洗绿”留下了空间;公共资金来源不足以为绿色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因此,需要大量的私人资本。由于一系列微观经济挑战,包括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和资金接受者之间)、发行者和投资者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私人绿色金融资源仍然非常稀缺;此外,投资者的短期期限与绿色投资项目的长期性不匹配、绿色金融成本巨大,包括创新业务发展成本、员工培训成本、宣传推广成本等阻碍了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除上述普遍存在的一般性挑战外,不同绿色金融参与者也面临着具体挑战。
银行与机构投资者。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金融资产中占有重要份额。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已经制订了许多措施,为可持续发展筹集资金,并将绿色金融纳入银行体系的主流。这些措施包括优先贷款要求和通过利率补贴进行低于市场利率的绿色融资。但是这些措施存在风险,可能导致金融资源错配,还有可能导致国家财政问题。金融机构是活跃绿色金融市场的关键成员,但市场上的绿色金融产品相对简单,所以市场活跃度低、收益不高。因此,很难鼓励社会资源涌入绿色金融市场。
机构投资者。在绿色投资所需的金额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和各类保险资金。然而,这一投资者群体面临许多障碍:绿色投资通常不包括在评级机构的相关基准中,因为它们可能没有信用评级;此外,由于绿色项目数量不足,机构投资者通常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绿色投资。因此,即使机构投资者愿意投资长期可持续的项目,也会受到现行的监管机制约束,或由于监管要求谨慎保守的投资策略,只能以非常有限的方式进行投资。
监管机构。金融部门绿色监管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无法有效协调金融政策和环境政策。各国财政部门通常尚未授权银行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和金融机构报告和披露其环境风险。在这方面,中国和秘鲁通过交换信息和数据等方式协调环境和财政部以及银行监管机构,并评估环境法的采纳情况,成为有益的尝试。
除上述主要市场参与主体外还包括以下挑战:虽然政府已经制定了鼓励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但是政府的激励和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绿色驱动力问题,这将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必然的选择,但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成本高,使得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不足。消费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购买绿色产品,没有适当的补贴政策,消费者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不高,需求侧乏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绿色金融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气候和其他环境风险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人们普遍认为,环境风险可能对金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而绿色金融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创新金融模式,如果绿色金融的市场机制合理,其可以引导资金的流动,实现对环境风险的有效管理、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有效的政策调控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解决道德风险问题。推动绿色金融稳步发展,市场和政府不可或缺,既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政府有效引导作用。
针对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提高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促进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制定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政策,确保绿色金融发展效率。一是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包括:具体可行的管理方法(基于绿色项目的方法、结果导向管理、风险管理)、绿色技术和项目的标准化说明、基于评价和指标的绿色框架等。二是制定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加大对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鉴于绿色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且投资回收期长,应创新现有金融工具,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探索为绿色金融发展筹集资金的可行途径;针对绿色企业内在动力不足问题制定政策,加大对绿色金融服务和绿色产品进行补贴或减税,降低绿色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绿色生产。三是努力营造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激励金融市场参与者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履行《巴黎协定》,支持企业绿色融资,发掘绿色企业价值。
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确保绿色金融人才供给。持续进行对金融机构员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和现代技术方面的培训,加强对绿色贷款业务、绿色财务知识、绿色金融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绿色金融贷款和风险防范能力,为创新业务的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逐步增加绿色金融市场人才储备,增强绿色金融市场的人员素质。通过互联网和公众媒体进行宣传,加强对绿色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度,降低金融机构创新成本,增加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参与度。
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监管,提高绿色金融的透明度。有效协调金融、环境和监管政策,实行信息和资源共享。加大对环境风险的识别,加强对绿色标准制定的管理,加强对绿色金融创新工具和技术的监管,加大对绿色财务制度的检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从根本上清除“洗绿”现象,杜绝腐败的产生。
加强行业自律发展,维护绿色金融市场。在绿色金融发展实践中,企业应加强自律,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培养绿色产品购买习惯,营造良好的绿色消费氛围;主动承担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双重责任,创造性地选择绿色生产,积极参与和维护绿色金融市场;从传统的财务管理转向绿色财务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结合,树立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目标,利用创新技术积累经验,改变传统生产模式,降低污染控制成本,提高企业声誉,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结语
绿色金融的内在政策目标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要有效地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并充分支持其他环境目标,亟须转变发展范式,只有引入结构化的政策框架才可能发挥其作用。该框架应综合需求和供给,并引导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风险。历史上,对环境可持续性的政治承诺一直断断续续。毫无疑问,绿色金融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合作对环境目标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中国与欧盟已经发挥了带头作用,并已经提出了促进变革的具体举措,如《绿色清洁经济行动计划》和后续行动;另一方面,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大大削弱国际社会为实现环境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的效果。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合作的决心与意志。
(作者单位:广发证券重庆新南路证券营业部)
责任编辑:魏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