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交通银行钱斌:以数字金融创新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4-04-16  来源: 《银行家》2024年第4期

作者:交通银行副行长

 

交通银行副行长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不仅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有效路径,也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谱写数字金融大文章的浪潮中,交通银行作为金融领域的“国家队”,始终坚守金融初心使命,强化科技引领,推动金融服务理念、产品供给、风险防范、经营管理全方位转型,充分发挥国有金融机构在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

 

充分认识数字金融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数字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新形势下数字金融对建设金融强国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金融机构应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完整、准确、深刻理解数字金融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数字金融是以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为核心载体,通过二者“双轮”驱动,加强应用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为客户提供智能化金融服务,为经营管理者实现数字化金融展业,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路径。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有望达56.1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75%,占GDP比重接近第二产业。伴随着“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顶层设计的日益完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亟需建立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数字金融服务,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数字金融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一方面,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提高金融触达、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弥合地区和城乡差距,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提高数字化产品供给和生态化链接能力,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源源不断地注入发展动力,以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数字金融是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字金融的发展根植于数字经济,服务于数字经济。在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将在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强化系统性风险防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金融服务的质效和便利性,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通过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领域数字化进程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将持续重构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链接方式、丰富应用场景、强化数据共享协作,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其他金融服务覆盖客户产业全链条、生产经营全场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元、更灵活、更精准的金融支持。

 

增进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精准性,有助于更好地践行“金融为民”。数字金融本身具有普惠性特征,打破了传统金融产品的空间限制和数量约束,能极大地降低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数字金融能够有效缓解市场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选择,真正实现金融惠及社会各群体、各阶层。通过移动支付、电子银行等方式突破传统网点服务半径,让金融服务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提升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守牢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数字金融能在更高水平促进数字基础设施的演进升级和重构,锻造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基础底座,为金融发展筑牢安全屏障。数字金融将通过更准确和更全面的数据分析,加强对各类风险的探知感知能力,更好地识别已知风险和潜在风险,不断提高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等能力。

 

金融机构发展数字金融的实践与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十四五”以来,交通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实现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持续提升科技引领和价值创造能力。为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交通银行在继承前期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交通银行数字金融行动方案(2024-2025年)》,力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交通银行把技术创新和数据要素作为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率先实现贷记卡业务系统从传统集中式向分布式云化架构转型,打造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企业级平台,在“降成本、控风险、优体验、创价值”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创新应用成效;建设企业级数据中台,运用隐私计算等技术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有效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下一步,交通银行将着重从基础设施、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动力。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石。数字金融发展高度依赖安全稳定的数字基础设施,并对业务的连续性提出了极高要求。交通银行将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核心业务系统分布式架构改造,增强关键业务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通过打造绿色、低碳、环保机房,形成多地多中心高可用大算力布局,提供安全稳定、充足持续、绿色节能的算力支撑,满足数字金融发展需要。

 

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做强数字金融底层基因。加快业务数据向数据要素、生产要素转换,让数据资源真正转化为有价值的数据资产。通过推进数据服务化,实现数据分析应用与业务经营需要的紧密耦合,提升日常工作效率和自动化水平。通过推进数据信用化,支持构建基于数据要素的数字信用体系,推动金融信用产品创新和投融资流程再造。通过推进数据资产化,探索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数据资产入表,合理评估和发掘数据资产价值。

 

抢抓新技术发展机遇,做强数字金融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交通银行将在更深层面、更广范围推进“人工智能+”实践,完善前沿技术创新布局,提升科技引领能力。持续加大“算力、算法、数据”建设力度,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强化人机协同,在代码生成、客户经理问答、数字风险防控、内部运营和对客服务等领域开展探索,逐步建立以大模型为中心的“智能中枢”。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前瞻布局区块链、隐私计算、量子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推动业务发展。

 

提升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近年来,交通银行以数字化转型持续赋能业务发展,“云上交行”线上服务与线下物理网点高效联动,“云跨行”“交薪通”“智慧交易链”等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方案渐次推出,服务普惠小微和乡村振兴实现线上标准化产品与场景定制产品双轮驱动,上线CIPS标准收发器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企业客户数稳居市场前列。未来,交通银行将继续围绕“五篇大文章”,探索更多具有首创性、可复制推广的集成式、数字化金融解决方案,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促进数字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数字金融优势,切实提升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重要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效。深度融入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科技企业资产数字化、产业链条透明化,运用AI、知识图谱等技术提升“织网补链”效果,引导金融“活水”更精准地流向科技创新领域。充分运用信贷、债券、租赁、投行、股权等多种方式,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擦亮交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的底色。打造数字普惠信贷,推出“小、快、轻”新型线上信用贷款产品,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线上化、批量化、信用化。全面推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重点的跨境金融业务,探索中欧班列本外币结算综合服务等创新产品,加大CIPS收发器推广和“CIPS+”生态圈拓展,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数字化服务能力。

 

促进数字金融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相融合。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深做透政务、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场景,运用“一件事”思维,持续完善客户全旅程金融服务方案。以企业级架构、产品工厂建设为支撑,提升零售、普惠产品交付效率和客户产品对位能力。从客户视角出发,强化支付能力建设,优化支付基础产品和服务,形成赋能场景建设的支付解决方案,提升外籍来华人员、老年人等群体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养老需求,构建全方位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多元化、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聚焦民生热点堵点,适配账户、支付、信贷等产品和服务,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捷性与公平性。

 

促进数字金融与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经营相融合。创新数字化渠道服务平台,拓展场景生态,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模式,建立“只进一门、一网通办、一线应答”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围绕提升客户体验,综合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强化业务集约运营,探索在普惠金融领域率先落地数字化策略与数字化营销,在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灵活适配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业务“扩面、增量、优价、稳质”。通过建立数据驱动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基层员工、客户经理和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工具平台,实现决策智能化、资源配置精准化、风险管理实时化。

 

筑牢数字金融安全发展屏障。

 

随着数字金融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生态化趋势加速演进,金融风险的形态和传导模式亦随之改变,呈现出规模巨大、涉众广泛、跨域蔓延、复杂敏感、影响恶劣和“民刑交织”等特征。交通银行始终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聚焦数字金融新形势下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领域的数字化风险计量和管控能力,持续筑牢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防线,及时发现和阻断新技术、新模式引发的新型金融风险,全力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数字化能力。打造企业级风控应用体系,搭建风险监测、计量等基础设施,加强风险数据特征与风险模型库建设,持续优化风险预警规则,不断提升风险监测、计量的及时性、有效性、精准性,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领域的风险防控能力,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依托多维度的行内外数据完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关联关系图谱,实现信用风险总额管控和穿透管理;在防范操作风险方面,运用OCR、RPA等技术推动业务运营风险和员工异常行为监测,由“人防”向“技防”“智控”转变,持续提升对风险、案件、合规管理的监督预警和问题处置质效;在防范市场风险方面,强化外部数据融合分析,加强市场风险模型建设,提高市场研判能力、响应速度和风险控制能力。

 

严守信息科技安全底线。以关键业务、关键场景、关键系统保护为核心,持续完善灾备体系,加快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有序推进浦江新同城数据中心,以及和林格尔、贵安新区异地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多地多活技术架构应用落地,强化应急预案和实战演练,提升生产运维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保障业务连续性。建强企业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着力实现集团安全态势的可视化监控、安全威胁的实时预警、安全风险的自动化应急响应,持续完善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保障数据采集、存储、应用、传输、共享、销毁等各环节安全,实现安全合规前提下“数尽其用”。研究建立AI风险管理体系,开展可信AI研究,攻坚音视频防伪、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防伪等新型领域,防范AI幻觉等新技术风险。

 

发展数字金融需要把握好的几对关系

 

数字金融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复杂性强,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关联。要注重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全局思维和企业级思维提高认识,把握其发展的核心要义,既不能孤立看待,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更要警惕多任务叠加导致的“合成谬误”。

 

坚持统筹布局与突出重点并重。金融机构要将数字金融放在建设金融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好“五篇大文章”等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推进,确保数字金融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同时,有机衔接金融机构自身“十四五”战略规划,在继承前期数字化转型经验成效基础上,重点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坚持科技发展与金融业务融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是“纲与魂”,信息技术是手段、是“目和术”。信息技术要主动融入业务并发挥价值创造能力,这是评价数字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要坚持金融为民、服务实体的总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的深化应用,不搞脱离实体经济和人民需求的“伪创新”,不搞脱实向虚、自娱自乐的“过度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与防范风险结合。发展数字金融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在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鼓励能够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金融创新,助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我们鼓励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的金融创新,减少资金空转和监管套利;我们鼓励能维护公平竞争的金融创新,既不能构筑和固化行业壁垒、客群壁垒,也不能形成寡头垄断,要持续优化市场环境,维护大众利益;我们鼓励能守住安全底线的金融创新,金融本身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要将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防止经济金融大起大落。

 

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并举。生产关系必须随生产力的提升而不断优化调整,否则将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数字金融不仅要强化科技创新,更重要的在于制度、流程、考核等生产关系如何与技术创新有效衔接。深化改革就是要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发展交融互进。

 

结语

 

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是建设金融强国、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下一步,交通银行将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在数字金融浪潮中奋楫争先,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交通银行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张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