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 魏国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在逻辑

2024-03-22  来源: 《银行家》2024年第3期

作者: 魏国雄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同时,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这对于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增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自觉自信

 

金融文化是由长期金融实践而形成的共识,是一种精神力量,不仅可以确立金融活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也是调节金融关系的准则。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与历史传承演变紧密相关,而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金融,给金融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不同国家的金融会体现出不同的金融文化特性。

 

中华民族在长期经济社会活动中凝聚而成的道德观、义利观、经营观、创新观、治理观等文化思想是金融文化的精髓,与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要求高度契合。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是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与面向未来的现代金融理念、治理体系与机制、金融行为有机融合。把金融的底层逻辑、经营理念、风险意识以及各种规制要求上升到文化层面,成为一种组织基因,渗透到所有金融活动中,使金融体系、法规制度、政策要求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等都受这种金融文化的引领。这对夯实中国金融发展的基础,增强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极为重要,可从根本上提升金融发展的质量。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最本质的特性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个本质特性,不仅意味着中国金融发展的独特性、开创性,更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巨大力量,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在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引领,不仅要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的商道,还要强化法治,依法监管,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要完善金融发展的顶层制度、政策体系、管理体系、风险管控机制等基础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完善调控方式以及资源要素流动等方面取得更具特色的新进展。

 

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本质特性,对增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极为重要。因此要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使其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砥柱,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使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

 

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在逻辑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决定了中国的金融必须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主基调,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康、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和运行机制,而金融高质量发展就是通过提高金融体系及其运行的质量,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的质量与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和加速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然而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在自身封闭体系内完成的,金融发展的质量不是由金融自身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发展的质量决定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高质量金融发展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直接影响金融发展的质量,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与充要条件,金融的价值创造离不开实体经济。因此金融的首要任务就是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来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自身才能获得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本质要求。 

 

要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就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专业多样的金融产品体系、功能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安全高效的金融运行体系等。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全面优化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扩展金融服务规模,促进金融体系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而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这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金融基础与条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影响着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经济治理能力建设。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用金融文化的力量来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把更多的金融资源用于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在逻辑。

 

稳健审慎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理念

 

金融服务主要通过动员和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等功能来实现资源配置、价值交换,金融越是活跃,资源配置、价值交换的效率就越高。金融的这种功能使得社会资金能够实现跨时空的流转配置,也就是说,通过金融功能实现的资源配置、价值交换都具有跨时空的特性,主要的作用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所有金融方式的资源配置、交换,都是一个涉及未来的交易,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于是就有了金融风险。也就是说,只要有金融交易就有金融风险,金融交易越是活跃,涉及的面越大,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就会越大,相应的金融风险也会越高,这是金融最本质的特性。

 

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静态消除,只要有金融活动就会存在风险,但可以通过管理使其不仅不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就是管理好金融风险,处理好金融风险防控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形成以金融安全促金融发展、以金融发展保金融安全的良性机制,尽可能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金融风险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冲击概率。

 

这就要秉持稳健审慎的金融文化,通过金融文化的力量,把稳健审慎作为一切金融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所以稳健审慎不仅是金融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前提。

 

这种稳健审慎的金融文化理念,不只是需要在具体的金融业务交易中,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提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防控住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在宏观上把控好金融风险,确保国家金融安全,通过现代金融管理体系、制度等的建设与完善来提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筑牢金融安全防线,确保金融体系运行的韧性和持续稳定。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关联性、传染性、隐蔽性、复杂性,依据不同特性的金融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指南

 

金融文化具有传递金融理念和价值观的作用,对人们的金融行为规则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金融要高质量发展、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只是监管部门的首要职责,也是所有金融机构的共同责任。

 

尽管不同的金融机构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战略目标,但不论采取什么价值取向、什么战略目标,稳健审慎的金融文化都是其经营的自律要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任性,不能为获取短期收益而不顾可能的损失去冒险,这也是金融机构职业道德的底线。

 

金融机构是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取收益的,这就要求其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在风险可控且有风险承担能力的范围内稳健经营,审慎决策,权衡风险承担与收益,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可以说遵循稳健审慎的金融文化不仅是金融机构经营的道德底线和自律要求,更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基本的要求。

 

当然这也不是说就不要积极进取了、高风险的金融业务就一定不能做、“螃蟹”一定不能吃了。这只是强调金融机构的经营必须有风险底线,金融创新不仅要坚持守正,还要理性审慎地把风险识别清楚,确定这个“螃蟹”是能吃的,确定风险是可控的,是愿意承担并有能力承担的,才可以去做,而不是不顾风险底线去冒险。

 

稳健审慎的金融文化强调的是,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要有自律约束,要依法合规,要守正创新,要与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还要做好应对各种不确定变化和冲击的充分准备。如果承担的风险过大过高,与自身的承担能力不匹配,或对市场变化总是应对失据,没有准备或准备不充分,就是不稳健、不审慎。

 

尽管稳健审慎是金融机构经营的出发点、归结点,然而在实践中,坚守的难度会很大。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众多的诱惑,以及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仅从某个或某些具体业务的政策、交易要求、流程、方法、技术等方面就事论事也是不够的。必须从经营的整体上来确保全部的经营活动及其过程始终都是稳健审慎的,确保所有的环节都能坚守稳健审慎。并对预期或目标进行管理,从更高层面,对经营发展预期、经营收益预期等进行管理,任何超过自身实际风险承担能力的预期或目标都是危险的,至少是不稳健、不审慎的,很多风险损失都与预期过高相关。

 

尤其要避免不顾可能的损失,盲目迎合或追求市场上某些短暂的获利机会,更不能因收益回报丰厚而逾越底线,铤而走险地去承担那些承担不了或不该承担的风险。尽管这样的坚守不一定能有最好的结果,还可能会使短期发展的速度受到影响,但发展的质量可以更高,可以避免最坏的结果,可以走得更长久,实际上是在打造更安全的边界。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金融实践的升华

 

金融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长期实践的总结与升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由无数实践经验与教训累积起来的。同样,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也是中国金融实践的总结与升华,很多内容还是用代价巨大的损失换来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也是被那些惨痛的教训、巨大的代价逼出来的。对经验与教训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也决定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边界的上限。

 

其实今天所遇到的风险及其管理问题,与前人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区别。可以说,成功的案例都是相似的,而失败的案例各有不同。从实际案例来看,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案例也都惊人地相似,尽管触发风险、导致损失的环境、条件等会有很大的不同,触发的直接因素也会很复杂,但深层的原因都是不稳健、不审慎。

 

从历史上看,不论哪家金融机构,也不论是什么特性的金融机构,每次发生大的风险损失事件或经营危机,往往都是在经营上过于激进,盲目自信,对短期收益过于贪婪。尤其是在预期高收益面前,或为了眼前利益,就容易失去理性,失去对风险的敬畏,以往一次次的风险损失教训,即便是亲身经历过的惨痛教训也都会被遗忘,致使巨额的风险损失事件一再发生。

 

金融机构要经受住日新月异的考验,就要坚守稳健审慎的金融文化理念,不断总结反思,深刻吸取历史教训,至少不要重蹈覆辙,不要在曾跌过跤的地方再跌跤。如果不总结、不反思,不汲取以往的教训,那么历史的教训再深刻、再惨痛也没有意义,还可能会有更大的损失,也就谈不上会有审慎的经营行为,以往所遇到的痛点、堵点,还会继续遇到。

 

当然,金融机构在经营中追求收益的增长、追求发展的速度也没错,是一种进取的表现,对经济、金融发展也是有利的。关键是要理性进取,无论是收益的增长还是发展的速度,都要以质量为基础,都要可持续。

 

有时采取过于进取的经营行为,确实可以显著地加快发展速度,做大当期或短期的业务规模,且从短期来看,不仅没有发生大的风险损失,还会带来可观的实际收益。这就像交通规则中的限速一样,虽然每次超速不一定都会发生交通事故,但超速是发生交通事故非常重要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无论什么理由,金融机构不顾风险、盲目追求收益、盲目追求发展速度与规模,都是不审慎的,都是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格格不入的。

 

因此,要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力量来指导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稳健审慎地管理好金融风险,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原首席风险官)

 

责任编辑:张志敏